橋,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出現的古老、壯觀、美麗的建筑工程,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歷史的見證,也是人類創造的精美多姿的藝術品。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們留下了很多有關橋的膾炙人口的詩句,既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婉約,又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邁。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進步,橋梁建造業也快速發展。在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中,一代又一代橋梁建設者不斷發揮自己的才智,奉獻出畢生的心血,建設成一座又一座他們各自心中的橋。
在我的記憶深處,時時浮現出故鄉的小橋。出生在江邊山城的我,隱約記得家鄉有數不清的橋,有拱橋、吊橋、石橋、木板橋等,這些形狀各異的橋成了山城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幾叢青苔,幾棵小草,抑或是幾粒小螺,悠然展示著小橋的殷實與安定。夏日,一群小伙伴在小橋邊游泳嬉戲,飛濺的浪花映照著我們天真無邪的笑臉。秋日,帶著竹簍赤腳下河摸魚捉螃蟹,古老的小橋下依稀還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故鄉的小橋,承載著我童年的夢幻,它伴著我走過幼稚,走過童真,走過靚麗的花季。
五歲那年的冬天,我跟隨父母遠離家鄉,來到河北省一個僻遠的小鎮——漢沽,這是我走進大橋人生活的第一站。寒冷、荒涼的塘地里建起了一排排紅磚房,隨之而來的是轟鳴的鉆機,來回奔跑的運輸車,一群又一群裹著大棉襖、面色黝黑的建橋工人,這便是幼小的我對建橋工地的印象。兩年后,父親調到新的地方——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工地,這座大橋修了整整六年,我在這里度過了小學生涯,也目睹了橋工們使這座橋從無到有,最終跨越黃河的壯舉。兩年前故地重游,驚喜地發現兒時的校舍依舊,還見到了我們的老班主任,他依然那么親切。黃河橋終于通車了,而父親又要奔赴新的工地,這時的我也小學畢業了。為了上學,我不能再跟著父母去工地了,從此和父母分離,過上了住校的生活。父親一生的腳步都跟著橋在走,而母親也因此跟著父親奔波大半生。作為橋工的子女,因為學業和理想,有的離開了橋,有的又折回了橋。而今,在大橋局連續三代均為橋工的比比皆是,正是這種事業和文化的傳承,打造了大橋事業牢固的根基。
畢業后,我揣著兒時的夢想,懷著父母的希冀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了千萬名建橋者中的一員,繼續輾轉于祖國的山川河流,奔波于城市鄉村之間,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架起了一座座人間彩虹。對我們建橋人來說,親自參建的每一座橋就像自己的孩子,從它呱呱墜地開始,就精心呵護,細心培育,生怕它有一絲一毫的閃失。當看到一座座橋梁通車時,一種自豪感便從心中油然生起,是我們打通了一條條交通大動脈的節點,是我們方便了兩岸民眾的聯系。
彈指一揮間,風雨60年?;赝髽驓v史,從1953年周總理親筆題寫“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的那一天起,她已走過了60年的歷史,60年中,一代又一代大橋人設計建造了1200余座橋梁,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母親河邊、拉薩河畔、杭州灣上,到處都有大橋人豎起的豐碑,那是一道道跨越人間的彩虹,更是人們心中永恒的彩虹。
在我看來,橋是靜止的,但也是靈動的。每座橋都有自己的靈魂,它默默地記錄著為它付出血汗甚至生命的人們,記錄著橋工們人生的故事。而在我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座看不見的“橋”,橋下是深深的峽谷或滿布的荊棘,橋這頭是父母的叮嚀與牽掛,橋那頭是愛人、女兒的寄托和思念,這橋便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是我心中的彩虹,無論何時何地,這道彩虹都聯系著我和家人。
橋,是偉大的,橋工,是自豪的。為了現實中一座座橋的飛架,也為了心中那座橋的永恒,我將繼續鐘愛我的建橋事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