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陳永創
今天,在沉睡了千百年的膠州灣,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用激情和活力打破了既有的沉寂,用一雙雙有力的大手,在青島與黃島之間架起一道彩虹--青島海灣大橋。
他們是,中鐵大橋局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
冰凍海域第一座跨海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是我國冰凍海域的第一座跨海大橋,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青島這一帶不同尋常的海洋大氣、工業大氣、氣象因素,將使大橋暴露在外的混凝土結構和鋼箱梁、護欄和其他鋼結構等均處在嚴重腐蝕環境中。
據一公司項目部同志介紹,與南方海域相比,除了抵抗海水腐蝕外,青島海灣大橋還要克服溫差變化對工程質量帶來的影響。
可以這么說,冰凍海域第一座跨海大橋的稱號并非徒有虛名。
來青島之前,一公司剛剛從杭州灣的戰場上凱旋而歸,承載著諸多榮譽,中鐵大橋局一公司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部來不及休整,原班人馬就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膠州灣青島海灣大橋。
對于張國平率領的這支隊伍而言,建設海灣大橋不敢說是輕車熟路,但是絕對可以說并不陌生,杭州灣大橋的施工實踐給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培養出了一批專業素質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并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員工,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就是以此為班底組建起來的,就連協力隊伍也是跟著他們從杭州灣轉戰到膠州灣。
有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經歷,張國平所率領隊伍對于青島海灣大橋是有信心的,因為兩座大橋在工藝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況且又是剛剛在杭州灣凱旋,可以說是斗志昂揚。
大橋局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承擔著滄口航道橋和大沽河航道橋兩側引橋上部結構154片預制箱梁的海上運輸和架設任務,其中箱梁長度為
由于架梁施工區距離梁場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并且架梁高度達到
為此,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經過多次討論,并邀請專家進行評審,最終確立縝密可控的施工流程,其中
第一片梁的成功架設,拉開了一公司架梁作業大戰的序幕。
變形金剛“天一號”
談起架梁,就不得不提到 “天一號”。
“天一號”設計最大起重能力3000噸,總長
另外,青島海灣大橋的架梁高度達到了
對此,一公司項目部領導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架梁作業隊,聘任在杭州灣大橋架梁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工人技師、人送外號“劉一刀”的劉益平擔任隊長,提前進行了指揮部、項目部和作業班組三層技術安全交底,積極了解和掌握海況,通過征海、掃海和清海等程序保證了“天一號”航道通暢,與海事部門、邊防大隊等加強聯系和溝通,為架梁創造了有序、有利、有效的條件。
大體積箱梁跨棧橋接力拋錨定位
由于膠州灣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很多常規的施工條件已不能在此應用,再加上“天一號”自身“龐大”的特點,在提、運、架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為此項目部在對“天一號”改進的同時,也在開動腦筋地“巧”架梁。
在青島側的第一片箱梁架設中,項目部就遇到了實際難題。該箱梁位于新老棧橋交替區域,由于滄口航道橋主橋施工進度嚴重滯后,因此不能按期拆除棧橋,無法按時為項目部提供箱梁架設作業面,當時擺在項目部面前就只有兩條路:一是等,等棧橋拆除再進行架梁,但是這將嚴重影響項目部的施工進度;二是變,改變傳統的拋錨方式,在不拆除棧橋的前提下完成架梁。
項目總工段立波反復研究圖紙,多次組織項目技術人員進行討論研究,主動向同行專家進行討教。在段立波的組織下,項目部先后組織三次演練,召開了五次專題研討會,通過演練、分析和研究后,集思廣益,本著安全、快捷、少花錢的原則,提出只利用兩艘拋錨艇完成此區域的箱梁架設,就是在有限的架梁時間內,合理安排拋錨船拋錨程序,兩艘拋錨船通過接力把錨拋到指定位置。“天一號”進檔前
箱梁偏心架設
在箱梁架設到300號墩的時候又遇到了一個難題。
300號墩是混凝土箱梁與通航孔橋段鋼箱梁的過渡墩,高達
項目部的原計劃方案改變箱梁上吊點位置,讓箱梁上吊點整體往299號墩的方向偏移
鑒于此,項目部經過多方考慮,決定放棄原定計劃,并大膽提出船體橫向傾斜架梁的方案。一開始,這一方案并沒有得以實施,項目部經過對改造過的“天一號”認真調查、反復分析研究之后,開展技術攻關,優化架設方案,在安全允許的情況下,將此方案上報業主并獲得通過,即在船艙單側壓水使船體橫向傾斜2度,到“天一號”吊架頂部將偏移
“空中新房”
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辦公室內,項目經理張國平坐立不安,他站在窗口向著遠海極目遠眺、焦急萬分,但是黑暗已經吞噬了整個海面,只有張國平手中燃著的香煙發著微微的光亮。
在黑暗的那頭,劉益平和架梁作業隊的工人們跟隨“天一號”正在架梁地點緊張地的進行著拋錨。
張國平抬起左手看了看手表,他記得“天一號”運著梁出港的時間是下午一點,到現在已經過去7個多小時了,他迅速地拿起緊攥在掌中的手機,撥通了一個電話……
“劉隊,箱梁架上沒有?”
“沒有,還在等。”
“今天夜里風大天寒,叫弟兄們千萬注意安全!”
“知道了,放心吧。”
劉益平掛斷了電話,更加精神飽滿地繼續投入了指揮調度中。
……
晚上十點左右,“天一號”順利完成架梁歸港,載著架梁工作人員回到了項目部駐地,項目部已經在食堂準備好了熱騰騰的飯菜。
“今天風真冷,我穿了3條厚毛褲還戴著護膝都不管用。”
“要是忙的時候還不覺得很冷,就怕在‘天一號’架梁船橫擔上等的那段時間。你想,架梁船橫擔吊著
幾名架梁工作隊員在邊吃飯邊侃起了今天寒風架梁的事。此刻的張國平在一旁默不作聲,陷入了沉思。
由于潮位、測量、拋錨船拋錨定位、“天一號”架梁船到位運行工序等原因,每次架梁的時候工作人員都需要在“天一號”架梁船提梁的橫擔上等待5個多小時。進入冬季施工期以來,施工海面經常三五天就刮一場寒風,不僅給箱梁的架設增加難度,還極大地考驗著施工人員的意志。
劉益平急匆匆地走進“新房”一看,室內裝有照明燈,兩排條凳緊靠著屋邊,條凳上方墻體上對稱掛著嶄新的《
從新房里出來,劉益平臉上堆滿了笑容,眉毛跳動著說:“如今咱架梁作業隊有了自己的‘太空房’,以后30多片箱梁的架設再也不用怕遇上風和雨,有了它,我們一天安全快速架2片都不成問題。”平時嚴肅的劉益平用一句玩笑話逗的現場工人哈哈大笑……
多面手“劉一刀”
日出日落,春暖花開,“天一號”重復著起航、歸港……
每一天,都會有一個人與“天一號”朝夕相伴,他就是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劉一刀”,實名為劉益平,負責青島海灣大橋架梁作業,廣東人,個子不高,皮膚黝黑,從事了30多年裝吊工作,因為能責任心強、干活利索、思路敏捷、工作認真,人送外號“一刀”。
一把指揮刀。既然是一把好刀,就用來披荊斬棘。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承擔著154片
一把手術刀。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一直把安全、質量、環保工作視為重中之重,項目部要求每一員工都是安全質量環保監督員。作為海上架梁作業隊的隊長,“一刀”更是以身作則,平時像不帶安全帽,不穿救生衣,違反工作程序,不嚴格按施工工藝規范施工等等,一經他發現,絕不放過。當有一些同志勸逗他不要太認真、刀下留情時,“一刀”都面帶微笑,但是極其認真地說:“我這是對你們負責,我寧聽罵聲不聽哭聲。”
一把革新刀。“一刀”一直在工作在生產一線,喜歡動腦筋,愛鉆研問題。在起始的墩頂平臺布置時,每布置一次平臺就要動用一次拋錨船,并且還要租用外單位吊機,成本太高、代價很大。每次架梁的時候,“一刀”就會看著“天一號”發呆,思考著如何利用其優勢來完成墩頂布置。經過長時間的琢磨,“一刀”大膽提出要給“天一號”再安上兩個“翅膀”,即在其吊梁橫擔上安裝兩臺卷揚機,進行墩頂平臺布置,使平臺布置與架梁工作同時進行。經專家和技術部門論證,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并通過試吊運行一舉成功,節約近20多萬元的成本。
雖然“一刀”在工作中給人留下了硬朗、鋒利的印象,但是在生活中卻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由于常年在外,對自己的家人疏遠了,對身邊的事物親近了。平時閑暇無事,劉益平就特別喜歡小狗,下班休息的很多時間他們都待在一起,沒事了就給項目部幾只狗洗澡、搭窩棚,還自掏腰包給小狗買牛奶喝,狗要是生病了,他就親自騎摩托車“護送”它們去城里看病。項目部有人就說,在狗的面前,劉益平特別像一個父親,還有人開玩笑說“劉益平把狗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當筆者問劉益平如何看待這些稱呼的時候,他只是憨厚的笑了笑,并沒吱聲。
恰是這淺淺一笑,在劉益平滿是滄桑的臉上卻是如此意味深長。對這位已近半百的廣東漢子來說,這份感情真的是很難表達,常年的在外奔波讓他漸漸地對丈夫、父親這樣的概念淡化了,但是這份源自內心的真摯卻無意間通過其他的方式流露出來,讓筆者不禁為他這份鐵血柔情而動容。
臨走時,筆者問起劉益平,如果把這154片箱梁全部架完了你想干什么,他毫不猶豫地說:“以后再也不架梁了。”“你就別吹了,到時候新的工地還得靠你。”一旁的工友當即就反駁道。時隔多日,前不久看到一紙調令,上面赫然寫著“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裝吊技師劉益平調往象山港大橋項目部工作”。果然應了那位工友的話,架梁真的是離不開“一刀”。
成功澆筑第一聯濕接頭
作業區內,機器轟鳴,人頭攢動,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海上施工作業隊員各就各位,各負其責,為澆筑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從
話音剛落,現場一片歡呼,海上施工作業隊隊長官春來更是笑得合不攏嘴,為了這一天,他和作業隊的兄弟們已經在海上堅守了整整39天,期間無一人從海上下橋,用他們的話說就是39天沒有接到“地氣”了。業主、監理對大沽河作業區的整體形象表示高度贊賞,對青島項目部上報的施工組織設計表示認可,并對海上施工作業隊員的敬業精神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膠州灣上流動“四合院”
膠州灣內,處處繁忙,施工用船來回穿梭于青島、黃島與紅島之間,矗立的橋墩恰似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交織成一首雄壯的交響曲。
在一公司項目的海上施工點,已架好的橋面上,有一個流動的“四合院”,它的材料不是綠樹紅墻、朱門碧瓦,而是幾個已被海風吹得有些褪色的集裝箱;它的主人不是恬淡而居的仙人騷客,而是居無定所的大橋人。它,就是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海上作業隊員的家。
為了箱梁濕接頭和橋面系防撞護欄等施工建設需要,項目十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大橋建設者,遠離陸地十多公里,在最遠的大沽河面“安了家”。
這個四合院,既是海上施工隊員居住地,也是他們的辦公室。清晨,“四合院”內一片寧靜,大家還沉浸意猶未盡的睡夢中,偶有幾只海鷗發出清脆的叫聲,幾只小狗相互嬉耍,在橋面上打著滾……當第一縷陽光射到“四合院”內,隊長官春來推開房門,開始大聲叫隊員起床,分配一天的任務。作為“四合院”的一家之長,他不僅負責橋上的施工生產,還要負責大家的飲食起居。
大家陸續起了床,“四合院”瞬間熱鬧起來,大家麻利地洗漱完畢,就紛紛聚在一起吃早飯。待一切安排妥當,大家紛紛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剛才還熙熙攘攘的“四合院”重歸寂靜,只剩下幾只小狗享受著隊員分給它們的美味。
“四合院”安靜了,
夜幕慢慢的將臨,隊員們紛紛從工地走回“四合院”,小狗們搖膝擺尾的迎接著主人們回家,簡單的擦洗一下,廚師老潘為大家端上熱騰騰的飯菜,大家圍坐在簡陋的餐桌旁,邊聊天邊津津有味地“享受”著,老潘在一旁不停地為大家添菜,并不時地念叨著“大家多吃點”。吃完晚飯,大家并沒有散去,隊員們在一起認真的總結白天一天的工作,并把遇到的問題講出來,一起出主意。待一切總結完畢,大家就在一切嘮家常、侃大山、講笑話,一片歡聲笑語在“四合院”的上空回旋。
晚上九點,夜更加濃了,歡騰了一天的小狗已經相互依偎在一起響起了鼾。這時,橋上的發電機已停止發電,除了天上的星星和橋上的手電筒,你再也見不到一絲的光亮,大家也紛紛回到自己的小屋休息,年輕的小伙子們唱起自己改編的《大沽河之夜》:
大沽河的夜呀靜悄悄
海浪把大橋輕輕地搖
年青建橋人頭枕著波濤
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悠揚的歌聲和著海風在大海上久久回蕩……
這就是“四合院”的一天。海上施工作業隊的隊員們把“四合院”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他們中間,很多人都是2008年過完春節就上橋的,中間基本上都沒有回過家。在工地,一個月只有兩天的時間可以下橋休息,生活中需要的食物、水都是靠項目部駐地定期用船運送,用電則是靠發電機,但是限制時間。即便如此,海上施工作業隊的隊員們也從來沒有過怨言。
時間在變,“四合院”隨著建設的腳步也在變,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那種勇于跨越、超越自我的大橋精神。
官春來和他的兵
到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的第一天,就有人給我提到官春來,在“四個一創作筆會”上,局指廖炎光書記也多次向筆者推薦官春來。這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人,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2009年12月10,從項目部出發,幾經輾轉,在膠州灣的中心見到官春來,當時他已經兩個多月沒有下橋了。通過交談了解到,官春來系裝吊工出身,曾參加過天津塘沽港口碼頭、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寧波招寶山公路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大型橋梁建設,用實際工作表達了對大橋事業的滿腔熱愛和敢于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
2009年新年伊始,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制定了3月底必須澆灌海上
海上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六、七個人擠在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集裝箱里,四周全是海水,猶如漂泊在大海上的一葉扁舟。他們所需生產物資和生活必須品必須靠錨船來回奔波、提供補給,僅一個運輸來回就得2個多小時。一般情況下,拋錨船三、四天往返一次,如果碰上風大浪高的天氣,給養船必須停運,吃蘿卜、咸菜水、煮面條是常有的事。生活用水靠給養船運輸至橋位處,并從橋下泵送到橋上,儲備在用廢舊鐵做成的水罐里。即使水質發黃帶有鐵銹味,但這是海上施工作業隊唯一的淡水源,維持著日常做飯、飲水和早晚洗臉所需,洗衣、洗澡得半月甚至一個月下橋一次才能解決。沒有生活用電,唯一的用電希望是在生產發電的一段時間。再加上橋面氣溫極低,晚上氣溫一般在
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不佳的身體狀況,沒有撼動官春來攻堅克難、不辱使命的決心和信心。上橋后,官春來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積極與物機部門溝通,提前編制物質材料計劃,一批批鋼筋、水泥、鋼絞線、橋梁支座等物資材料以及大型機械設備等及時到位;主動承擔起每次物資材料的卸載、吊運信號指揮任務,3000多噸的物資材料在吊運過程中,沒有出現過一次事故;同工人一道肩挑背扛,爭分奪秒地組拼混起凝土攪拌站;組織操作人員熟悉和掌握裝載機、混凝土攪拌車、砂石料運輸車設備性能、操作技能、安全注意事項,督促技術員、協力隊伍要重視質量,確保鋼筋加工、鋼筋綁扎、模板安裝到位,為施工生產的順利進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搶澆第一聯濕接頭的那段時間里,終日忙碌的官春來從沒有下過橋,以至于上橋一個月的時候,他已經是滿臉胡須,項目部領導關心地說:“小官,該把胡子刮一刮了﹗”官春來憨厚的說:“一天不澆注濕接頭,我就不刮胡子,將胡子進行到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和項目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走到今天管理崗位,官春來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加重了。平時工作中,為了完成好角色的轉換,他給自己定下“在干中學,學中干出色”的目標,把以提高管理、降低成本、加強安全監管作為工作主線。日常的施工生產中,官春來總是身先士卒,從一點一滴做起,給大家樹立了一個鮮活的榜樣。在施工現場,他請老職工、老黨員現身說法,通過言傳身教來感染協力隊伍。在官春來的帶領下,海上施工作業隊逐漸成為了一支思想過硬、戰斗力旺盛的隊伍,為更好完成后續橋面系施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作業隊員的眼中,官春來是一個能干的頭;在徒弟們的眼中,官春來是一個和藹的師傅;但在家人眼中,官春來卻不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
2009過完春節,當人們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時,官春來早已返回工地,在橋上一呆就是半年。2009年夏,許多職工家屬和孩子團聚于項目部,他和大家一樣,也想把家人接來歡聚一堂。然而8月中旬,官春來又接到一道死命令,要求他必須在十月底完成大沽河段橋面系所有施工任務。面對緊迫施工任務和家人團聚的抉擇,官春來再一次選擇了前者,當他在電話里言慰妻兒“等忙完這陣子再回家看望你們”后,官春來就強制自己掛斷了電話……一陣心酸過后,他又拿起筆在紙上排起了工期。
由于業績突出,2008年以來,官春來先后被局指揮部授予“建橋能手”、“金牌工人”等稱號,他帶領的施工區也被項目部評為“品牌班組”。在茫茫青島海灣上,官春來用他的滿腔熱忱和辛勤汗水,為青島海灣大橋這道美麗彩虹增添了一抹重彩。
安全質量零事故的背后
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的154片預制箱梁已全部架設完畢,開工至今,從未發生過一起安全質量事故。
剛進場時,經理張國平就要求全體職工牢固樹立“打造百年大橋,從我做起”的意識,始終把安全質量擺在項目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施工時的每道工序都需要經過簽證,在簽證表中列入關鍵數據、控制方法,真正做到了做事有標準、標準有人執行、過程有人檢查、結果有人考核。
所謂工序簽證,其實不難理解,就是在每道工序完成時,要有專人負責驗收,并簽字確認,開展下一道工序時要看到上一道工序負責人的簽字方可進行。按照“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按工序層層進行簽證,并定期對負有安全責任的簽字責任人進行考核獎勵,做到了權、責、利有機統一。
“安全簽證制度是施工安全過程控制的有效手段,通過工序安全簽認,不但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而且從源頭消除了危險源。”這是項目副經理何進經常說的一句話,現已在項目部形成了普遍共識。
“簽字不僅可以增強責任心,而且是有獎有罰,簽一個工序都有5到20元的獎金,但是一旦出了問題就會有500到1000的罰款。”官春來告訴筆者,項目部專門拿出了8萬元用于工序簽認的獎勵,此舉大大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項目管理更加規范。局指揮部將一公司項目部的工序簽證在其他子公司項目部進行推廣,業主得知這一情后,開始在全線推廣。
“緊盯零事故目標,強化全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建立群眾性安全生產監督員管理制度,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體保安全的組織網絡,實現從業人員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思想轉變。”安全監督員陳濤的一番話讓筆者感受到了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狠抓安全質量的決心和勇氣。
正是胸懷零事故的堅定目標,輔以認真負責的實際行動,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用事實業主和青島人民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青島海灣大橋國際橋梁論壇”上,20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齊聚大橋局青島海灣大橋出海碼頭,參觀考察了大橋局
夢想與現實之間僅有一步之遙,當契機一旦出現,夢想就會照進現實,一公司青島海灣大橋項目部的建設者就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那座橋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