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文
2008年,江城武漢,長江之北。黃陂區連綿橫亙的山巒間,新建成的武漢北編組站猶如一張巨大的“網”,雛形初現。
路網成就了人才,人才鑄就了巨網。一個節點,一條線,都令我感受著從未有過的新奇,都令我的心海泛起陣陣漣漪。不論將來我在何處,我都忘不了這張網留存給我的美好記憶。因為,這是令我終生難忘的一張很美麗的網。
技術總牽頭:全建設
——這是如此繁瑣浩大的綜合工程,好在他是“樣樣通”的全建設。
在項目部采訪的幾天,好幾個年輕的技術員對我說起了這個項目的艱難:施工任務重、協調難、征拆難、工期緊……作為聯合體的牽頭方,大橋局除了要負責自己管段內的施工及工程質量,還要對參與施工的各家單位在管理、技術、工序上進行銜接、協調,以及最艱難的征拆工作。大橋局的工程部每天忙于應對各項施工變更、制定新的施工方法并管理著浩如煙海的施工資料。而很多次,我都聽到了同一句話:技術上多虧有全總!在工地,沒有人不認識總工程師全建設的,他是武漢北編組站的技術“總牽頭”。
全建設出生于武漢市漢南區,從小在武漢長大,對建大橋有著特殊的感情。能把雄偉的大橋建到最需要的地方,這成了全建設童年最大的夢想。1981年,他如愿以償考入了鐵道橋梁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大橋三處。
1984-1996年間,他先后參與了肇慶西江大橋、衡廣鐵路復線英德大橋、廣州黃埔新沙港麻涌大橋和三峽西陵長江大橋等工程的施工,并主持了廣西梧州西江二橋的施工。1998年,36歲的全建設已是三處的副總工程師和處濟南地區指揮部總工程師,并受命主持了濟南洛口黃河鐵路大橋的大修改造施工。
主持的工程多了,全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2003年他被評為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建造師。隨著眼界日益開闊,全建設的擔子越挑越重,負責起多項重要的綜合工程施工。
1999年,他主持了大橋局山東菏(澤)日(照)鐵路復線第九綜合標段的施工;2001年主持了大橋局山東膠(州)新(沂)鐵路第十七標綜合標段的施工,該工程獲得鐵道部2005年度“火車頭優質工程”一等獎,是大橋局首次獲得鐵路綜合工程的最高獎。他還獲得鐵道部“衡廣復線七五建功立業青年”獎章、鐵道部“衡廣復線建設三等功臣”等榮譽。至此,全建設已經逐漸從建橋的專業人才成長為具有豐富的綜合工程施工經驗的“全才”。
2003年初,全建設奔赴蘭州,擔任工程線路全長39.45公里的中鐵大橋局蘭(州)武(威)鐵路增建二線A1標指揮部總工程師。2006年4月,他又從蘭武線轉戰武漢北鐵路編組站,擔任起工程聯合體的總工程師。
武漢北編組站項目的建設,對全建設來說又是一個更艱巨的考驗:編組站內路基土石方達到1567萬斷面方,特大橋1525.13延長米/1座、大橋425.51延長米/3座、中橋7823.6頂面平方/6座、小橋7434.8頂面平方/15座、涵洞4711.43橫延米/94座,鋪軌
眼前任務重,工期緊,困難多,沒頭緒……項目部年輕的技術人員大多缺乏綜合工程的施工經驗,看著這樣的情形,難免產生了一些畏難情緒。這時,全建設站出來鼓勵大家:“萬事開頭難,再難的事,只要理出個頭緒,事情就好辦了。”他身先士卒,通宵達旦地整理資料、思考方案、研究施工設計……他的工作熱情也感染了年輕的技術員們。全總的能耐有多大?大家用了一句話來總結:一手牽線上,一手牽線下;一手牽設計,一手牽施工。很快,全總針對當時的建設情況,提出了具體而有效的施工生產措施:
根據生產進度的安排,及時與設計院溝通,調整和加快設計出圖及設計變更辦理,以滿足生產的需要;及時組織技術力量編寫單位工程施組和開工報告,以滿足開工的需要;提前做好物質材料的準備工作,并做好各種原材料試驗工作;提前做好測量工作,每半年做到對所有的控制網、水準點復核一次,尤其是新線與既有線相交處提前進行了復測,堅持必須先放完一整條線復核無誤后才能施工的原則不放松,這可以避免很多設計錯誤;超前考慮、提前進行大型重點單位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和研究;在施工過程中嚴把工程質量,并做好防高空墜落、跨既有線施工,特別是接觸網高壓危險源的防范;加強現場調查,做好既有線施工方案的研究,每一個既有線施工工點,無論是跨線施工,還是臨近既有線施工都按業主的要求單獨做好施工方案,并現場調研,避免出現因方案失誤而引起的質量、安全事故。
提綱攜領,綱舉目張,原本看起來雜如牛毛的各項工作頓時如塵埃落定,有了歸依,為技術員們指明了工作方向。此外,針對許多年輕技術員都是第一次參與綜合工程的現狀,全建設還在工地開起了生動實用的“技術課”:針對施工中的難點和重點關鍵工程多次進行技術交底或技術講座,解決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并在工地上掀起了一陣技術學習熱潮。
從2006年到2008年,項目部的人都知道:全總沒有休息,幾乎是通宵達旦。有時他連續10多天早晨5點工作,直干到深夜12點過后,真可謂“兩眼一睜,直忙到熄燈”。兩年的汗水沒有白流,至2008年下半年,新建武漢北編組站工程遵照武漢鐵路局的要求,工程建設進度進入超常規、超強度階段,
全建設喜愛鉆研技術,可以說到了癡迷的程度。參加工作以來,他邊干邊學,干橋學橋,干路學路,干上綜合工程,他更是沒日沒夜的鉆研著涉及到的土木工程的14個專業的知識。他一鉆進去,便會滿腦子技術,開口閉口都和人談技術。記得我們一行初到工地,全總只愛和學技術出身的小冀交流,兩人談起技術來滔滔不絕。我們幾個文科出身的在一旁看得眼紅,全總總是對我們擺擺手:不要采訪我,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你們該去采訪李總。最后他竟坦言:除了講技術,我也沒什么其他說的……除了自己酷愛技術,全總還喜歡帶著年輕人一起鉆研技術。他很看重年輕技術人員的培養,他總是對年輕的技術人員說:你們一定要趁年輕多學點東西,工程上的東西真是需要活到老學到老。你再聰明,如果不學習,時間長了也會變成一塊石頭。他也樂意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知識,傳授給身邊的人。
項目部的同志還跟我說起了全總的“趣聞”:2009年春節,全總乘高鐵回家過節。疾馳的列車忽然在中途臨時停車,車廂內頓時一陣騷動。人們因返鄉心切,有些人開始不耐煩而抱怨起來,有的人大叫列車員打開車門,有的人則發出質疑: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趕超歐美的中國高鐵嗎?全建設聽了,再也按捺不住,大聲喝道:你懂什么,你知道我們現在坐的這個車廂包含了多少先進技術嗎?列車運行的時候門是全密封的。他又指著旁邊的窗子:就說這個窗子,也因為采用了漫反射技術,才能讓我們坐在這么高速的列車上看窗外也不會頭暈,這些包含了技術人員多少的智慧,你知道么?......車廂里又回復了平靜,剛才叫嚷的人,無言以對。
毫不夸張地說,全建設的日子是在工地上度過的,他人在工地上,心也在工地上。工地的每一條溝線、每一塊地基、甚至每一堆石子,都在他心中裝著。最忙碌的時候,有100多個工點同時施工,每一個工點的進度他心里都清清楚楚。哪一個工點到了關鍵工序,他總會準時出現在現場監督、指導。隨手翻開全建設當時的工作日志:
(1)要求安質部每天必須有人在現場檢查和控制關鍵工程的施工質量,大型重點工程如呂灣1、2號橋及夏魏灣橋梁架設等,還成立了聯合檢查組進行檢查,對檢查出來的問題堅決整改。堅持四檢制度不放松(自檢、互檢、專檢、聯合檢查)。
(2)土方質量控制方面,是做好原地面的平整碾壓密實工作,承載力試驗滿足設計要求后才準予填土施工;抓好雨后填土前對基面的處理,排水、晾曬、碾壓、報檢。填土施工要把好填料關,站線基床、正線嚴禁填筑膨脹土、有機土或D組填料;填土施工必須遵循“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嚴格控制填料的含水量,現場嚴格控制填層厚度,根據要求劃好網格線,控制送料數量,以達到控制填土厚度的目的。路基工程質量一直得到總監的好評。
(3)附屬工程質量是今年下半年工程控制的重點,對骨架護坡采用自拌混凝土的,應從原材的質量和計量、施工工序的遵守和混凝土的養護等方面著手,嚴格控制施工質量。每批片石進場后要按照要求進行申報檢驗,實驗室檢驗合格后方可以使用,不合格的片石嚴禁使用。混凝土嚴格按照實驗室的配合比進行拌制,采用拌合機拌合,保證攪拌均勻,和易性良好,強度足夠,不得人工拌制。
(4)……
他主持著這樣龐雜的一項綜合工程,可謂胸中有大丘壑者必然有大智慧,必然行事大刀闊斧,虎虎生威;然而即使是細到諸如填層的厚度、含水量,片石的質量、混凝土的拌合……條條目目、林林總總,他都親自過問,
“全建設”,好一個響亮的名字,究竟是人如其名還是名如其人?我更愿意評價為——名如其人!
項目經理:李紅旗
——面對困境,他不言放棄。我看見了他眼里閃爍的睿智和堅毅。
“他可真是個大忙人!”這是我對項目經理李紅旗的第一印象。初次見他,是在項目部開的情況介紹會上,他做完匯報就匆匆離去,沒有搭上一句話,甚至對他的模樣還沒記得十分清楚。這更讓我堅定了之前的一個想法:開發部長總是大忙人!
辦公室主任林濤告訴我,他的確非常忙,而且從進入大橋局工作的那天起,就一直是這種工作狀態,無論是在局開發部還是在北編組站。現在北編組站的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卻正值公司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于是,他又作為局里施工管理經驗豐富、且兼有海外工作經驗的“少壯派”項目經理之一,參加公司舉辦的海外項目施工業務培訓班,為下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儲備管理人員。
在辦公室主任林濤的安排下,我終于有了第一次和他單獨面談的機會,這已經是在十多天以后了。
這次,我得以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李總:外表儒雅,戴著副斯文的金絲邊框眼鏡,皮膚黝黑,這使他看上去更像一個現場技術人員。他講話的語調始終很平和。無論是提起當年他在開發部的工作還是北編組站上“驚心動魄”的往事,他總顯得波瀾不驚,從始至終都以這種異常平靜的語調述說著,然而眼神中有一種堅毅和從容……
1997年至2006年4月,他歷任集團公司開發部投標科科長、總工程師、副部長。這期間,他主持了多項重要工程的投標工作:天興洲公鐵大橋、杭州灣大橋、東海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武廣客專、武合鐵路、青藏鐵路、蘭武鐵路;京珠高速、湖南潭邵高速、湖北襄荊高速、陜西西漢高速等等……這里列舉的業績,每一項都令旁人羨慕,而在當下,他卻只是以一種極平淡的語調講述著……
2006年4月,李紅旗正式調任武漢北編組站項目經理。當他開始講到這段往事,不自覺已淺淺皺起了眉頭,點燃了一根香煙。他坦言,自己當初接手這個工程的時候帶著幾分“血氣方剛”。
“我早料到它不會像看上去那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才發現棘手的問題那么多。”他的情緒開始有點激動。
“沒有征到土地,我們就租。”李紅旗苦思幾天后,脫口而出了這句話。既然開工典禮的地可以租,沒有先征下來的重要工點也可以考慮采取這個方法。他的這個想法在后來的建設過程中又多次解決了項目部的“燃眉之急”。我能看到他是一個敢于推陳出新,有想法、有魄力的項目經理。
的確,項目建設初期,北編組站的工程面臨著許多困難:征拆難度大、協調工作量大、工程總承包、工期緊、任務重、建設環境惡劣,等等……項目面臨的困難多,而且都如此棘手,管理者不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且一定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否則工作就很容易浮于表面
可是我們這位李總偏偏是個“抗壓能力”超強的人,從局開發部到北編組站,他總是堅持在第一線,應對、處理著各種棘手的問題,經受過“千錘百煉”,他骨子里早已鑄成了一股“越是困難,越往上”的韌勁。在李紅旗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從開發到施工,這么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得現在的他總能站在更高的境界來看問題,總攬全局,找出癥結,并對癥下藥。項目部里流傳著一句話:只要李總一關注,問題就能解決。面對每日千頭萬緒又繁瑣的具體事務,李紅旗給自己和項目部定下了“每天關注并解決一個問題”的原則,并針對每個具體問題提出了切實的解決方案。
針對項目“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李紅旗在生產中提出了“見縫插針、點面結合、重點突出、節點推進”的工作思路。
針對工期緊張,而武漢地區夏季多雨水冬季寒冷的情況,李紅旗提出了“晴天搶土方,雨季抓結構”的工作思路,雨季搶抓橋涵結構物施工,不消極怠工。08年武漢出現了特大暴雪天氣,李紅旗仍帶領大家堅持在工作崗位。
隨著征地和各項協調工作漸漸有了起色,工程進度正按照預期的計劃穩步推進。這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項目所在的位置地勢起伏,當地居民大多居住在地勢較高的小山丘上,低洼平坦的地區土壤肥沃,多是農田。而項目部先征下來的都是低洼的農田,平整場地需要大量填土。“到哪里去找這么多土料?你很難想象在那個時期,我只要一看到哪里有土就會兩眼放光……”除此以外,填土的人手不夠,設計圖紙也供應不上。李紅旗提出要解決好當前面臨的“土、人、地、圖”四大資源問題。這四個問題,像四座大山壓頂,他從不敢有一刻怠慢、一絲松懈。
李紅旗隨即又提出了積極打開各場區的施工局面,解決好“土、人、地、圖”四大資源問題的思路,并協助分部尋找土源,充實作業隊,壓款征地,解決好圖紙供應。
李紅旗用切實、沉穩的工作思路帶領著項目部的生產施工穩步推進。至2008年底,項目部已經完成了站場、路基土石方約1531萬斷面方,完成了合同總量的99.5%。
滿意的成績背后,李紅旗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些,他很難對別人說。李總也坦言自己是個不太會釋放壓力的人。意志可以是鋼鐵做的,可人畢竟還是血肉之軀。2007年,北編組站的工程正值最艱難的攻堅期,在各種困難和繁重工作的壓力下,李總的舊疾犯了,大家都勸李總住院治療。可是李總說工期緊,不能耽誤,更不能在此時出一點岔子,讓大家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辦公室主任林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來想去,最后他買了針藥,找來曾經當過護士的王云大姐,每天中午就在項目部給李總打點滴。后來林濤回憶說:即使在那個時候,李總也堅持每天跑工地。“最繁忙的時候160多個工點同時施工,距離最遠的兩個工點相距10多公里,我每天總要開車帶著李總去各個點看看。”
這就是李紅旗,一面迎著重重困難逆風而上獵獵作響的“紅旗”。
他們的武北編組情結
——他們對于這里的一山一石、一土一物都飽含著怎樣的深情?
在項目部,有好幾個年輕人建議我一定要采訪一下安置部的小吳。還向我解釋說:因為他在北編組站圓滿落實了人生的“四件大事”。我聽說過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么,小吳人生的“四件大事”內涵究竟是什么呢?
他們說的小吳就是安置部的優秀共產黨員--吳世軍。其實這四件人生大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所不同的是人家小吳的這四件事在北編組站項目上都給解決了,所以大家覺得很有意思。當年小吳剛來到項目部還是個單身小伙,在大家的撮合下,他和項目部剛分來的女大學生小楊談起了戀愛,后來就是順理成章的結婚、買房和生子了。小吳是在這個項目部干得時間最長的幾個人之一。2006年4月項目開工,5月他就調到項目部的安質部工作,主持著安質部繁重的日常工作。由于工作勤奮踏實,業績突出,2009年被聘任為安質部長,并獲得了2008年度優秀共產黨員和2009年度安全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
談起吳世軍的工作,項目部的同事們總是豎起大拇指。北編組站項目建設以來,未發生一起人員重傷及以上安全事故,未發生一起一般C類及以上鐵路交通事故,未發生重大機械事故,未發生一起直接損失超過10萬元的安全事故,未發生任何質量事故,分部工程驗收質量合格率100%,安全質量工作總體有序可控。我問他工作有什么經驗。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要多去現場盯。
2007年一天夜里,下起了一場暴雨,躺在床上的吳世軍心里犯起了嘀咕:下午剛剛開挖了一處基坑,如果沒及時回填就可能造成塌方或更大的事故,他想上工地去看看,可一看表,現在已是凌晨2點多,工點離項目部還很遠,開車的師傅恐怕剛睡下。可是外面的雨聲越來越大,他輾轉不安,越想越擔心,抓起件衣服,敲開了辦公室主任林濤的臥室。把原因一說明,兩人連忙開車冒著大雨去了一趟工點。像這樣的事,他也已經記不清還有多少次。我想:要說他的工作經驗,可能就是這種對工作的責任感吧。
辦公室林濤主任總是讓我不要寫他,每次跟他聊天,他總是跟我說起李總、全總的辛苦,總是說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不值得一提。可是跟別人聊天的過程中,我又總是聽到別人在反復說著他:每一天總要跟李總一起跑工點,協調著項目部內外大大小小的各種事務。吳世軍曾對我說:我真得感謝林主任,每次遇到急事和突發情況我總找他要人要車,他每次都無條件的支持每個人的工作,這確實很不容易。即使在工期最緊張、各種矛盾最突出的時候,北編組站項目部的氛圍仍是團結、積極、充滿干勁的。我想這里面一定浸透著不少林濤的汗水。
在這片他們揮灑過汗水的土地上,看到這世界一流的武漢北編組站投入運營,我在想:他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對武漢北編組站幾個字,他們又有著怎樣的一種情結?
對這個問題,在項目部辦公室劉蕓大姐那兒,我找到了答案。在項目部采訪的幾天里,一直是辦公室熱情的劉蕓大姐張羅著我們的食宿。項目部的生活條件算不上好,劉大姐的熱情和活力卻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她每天總是堅持六點左右就起床,繞著編組站的鐵絲圍欄步行晨練。和她說起編組站,她用了很生動的一個比喻:當初我們來的時候,這里和普通的村莊沒什么兩樣,兩年多來,我看著這世界一流的編組站慢慢建起來,我見證了整個過程,如同看見自己的小孩慢慢長成大人!回想起她第一天帶我們到站場里,眼睛里流露出的那種淡淡的溫柔和喜悅,我想我終于找到了出處。
網......
一張以武漢北編組站為原點的鐵路網已經形成。以原點為中心,匯聚九州財貨,又從原點出發,輻射四面八方,清晰地再現了往昔“九省通衢”的盛況。這就是用鋼筋水泥鑄就的有形的鐵路交通運輸網。
描繪、編織這張有形的網的,是一張無形而感人的——工程建設的人才網!有了這張無形的網,才能保證那有形的網從規劃中的藍圖變成清晰的現實存在。這是一張更重要的、可以創造許多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第一的網!
經無形的網的規劃、設計,編織了有形的網;依托有形的網,律動著一張以武漢為中心,貫穿東西,暢通南北,輻射全國的經濟運行的精氣神。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
上一篇:
下一篇: